游戏攻略:从市井小民到皇帝之路
我在游戏里当皇帝的真实攻略一、开局就像蒸馒头,火候最关键
刚进游戏那会儿,我蹲在破茅屋里啃着窝头,突然想起隔壁王铁匠说过:"这年头,想出头得先学会看风向。"果然,初始职业选择界面跳出来时,我盯着农夫、商贩、书生三个选项看了足足十分钟。
- 种田流:每天多收三五斗,但容易困在村里当里正
- 经商流:钱来得快,但官府三天两头来收"保护费"
- 科举流:寒窗苦读二十年,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
最后我选了药材贩子,毕竟那年头瘟疫频发,倒腾板蓝根比种粮食靠谱。果然第二年春瘟爆发,我用囤的500斤金银花换了人生第一桶金,成功解锁县衙主簿职位。
新手必记三件事:
初始资金 | 别急着招兵买马 | 优先投资情报网 |
随机事件 | 遇到流民别驱赶 | 里面可能藏着重臣 |
时间节点 | 记住每三年科举 | 提前押宝寒门学子 |
二、中期发展像炖肉,火太大容易糊
当上知府那天,我看着账上八万两白银发愁。师爷说:"大人,该修城墙了。"我却把钱全砸在。三个月后黄河决堤,我的私兵比朝廷赈灾队早到三天——这事儿后来记在《承平纪事》第147卷。
势力扩张三原则:
- 控制三个相邻州府再称王
- 每占一地必建粮仓
- 将领忠诚度低于70立即调离
记得有次打下徐州,贪图城里三十万石存粮没分给百姓。结果秋收时爆发民变,我差点被自己提拔的参将绑了献给朝廷。从那以后,每占新城必做三件事:
- 开仓放粮
- 减免赋税
- 举办科举
三、治国就像放风筝,线太紧容易断
黄袍加身那天,我看着跪了满地的文武百官,突然发现御案上堆的奏折比当年贩药材的账本还厚。这时候才懂先帝说的"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"是什么意思。
朝堂派系 | 应对策略 | 危险指数 |
勋贵集团 | 联姻+分封 | ★★★★☆ |
文官集团 | 科举+监察 | ★★★☆☆ |
边军势力 | 轮防+监军 | ★★★★★ |
有次户部尚书说要推行"一条鞭法",我看都没看就盖了玉玺。结果江南织造直接,丝绸价格暴涨三倍,害得我过年穿的新龙袍都是粗麻衬里。现在处理奏折必做三件事:
- 让内阁先拟票
- 找东厂核实
- 睡前翻《资治通鉴》对照
四、打仗就像下象棋,别总想着将军
北境狼烟起的那年冬天,我看着沙盘上插满的小旗子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村里下象棋输给私塾先生的光景。兵部尚书说要调三十万大军正面迎敌,我却派了八百轻骑去烧敌军粮草。
- 前期(1-5年):守城战为主,重点升级箭塔
- 中期(6-10年):组建骑兵队,专打运输线
- 后期(10年后):培养火器营,但要注意硫磺库存
记得平定西域那次,我让工部连夜赶制五百面铜锣。当骑兵举着铜锣冲进敌阵,反射的阳光晃得对方睁不开眼,这招后来被记入《武备志》奇袭篇。不过事后被御史弹劾"奢靡无度",罚了我三个月俸禄。
五、后宫那些事儿,比打仗还头疼
第一次选秀女那天,礼部送来二百多幅画像。我看着那些鹅蛋脸柳叶眉的美人图,突然发现她们父亲的名字都在朝堂听过。最后选了五个人:
- 左都御史的侄女(政治+10)
- 江南盐商的女儿(国库+50万两)
- 边关守将的妹妹(军心+20)
- 太医令的外甥女(健康+15)
- 浣衣局宫女(纯粹长得好看)
结果第二年皇子接连出生,东宫之争比当年夺嫡还激烈。现在处理家务事有三条铁律:
- 每月十五必去皇后宫中
- 皇子六岁前不封王
- 外戚不得掌兵超三年
六、谁说当皇帝不能有副业
有年大旱,我看着空荡荡的国库突发奇想,让内务府开了个皇家票号。没想到民间富商争相存钱,就为得张盖着玉玺的银票当传家宝。后来这招被《国富论》修订版收录,当然他们不知道我私下还搞了
- 官窑瓷器拍卖会
- 御用胭脂铺
- 皇家驿馆连锁
不过最赚钱的还是科举补习班,让退休的太傅们讲课,每期学费二百两。有次江南首富送儿子来进修,光见面礼就装了三大车。只是这事被史官记了一笔,说我"与民争利",气得我扣了他半年俸禄。
当你看到御花园的桃花第三次盛开
老太监端着药碗进来时,我正在批今年春耕的折子。突然想起四十年前那个蹲在田埂上数麦穗的愣头青,要是他知道将来会坐在这个位子上,大概会把算盘摔了直接去当山贼吧。窗外的柳絮飘进来落在朱笔上,我划掉户部提议的加税条目,写下"准奏"两个字。